[摘 要] 本文從術語的來歷、現實的使用情況等方面對“偏旁“部首”“部件”這三個術語進行簡要考釋,分析辨別它們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對它們進行了明確界定,希望我們所作的分析和界定能夠有助于對相關漢字學術語的規范使用,厘清某些理論問題上的模糊認識。
[關鍵詞] 漢字學;術語;規范
在漢字研究和教學中,“偏旁、“部首”、“部件”是我們經常用到的一組術語。由于這三個術語所表示的概念常有交叉重疊,致使人們對于這些名詞術語的理解和使用有時出現混亂,具體表現為術語混用、界限不清等現象。本文將從術語的來歷、現實的使用情況等方面對這幾個術語進行簡要考釋,并著重分析和辨別它們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之上希望能給它們以明確界定,從而促進相關漢字學術語的規范使用,厘清對于某些理論問題的模糊認識。
一
“偏旁”、“部首”、“部件”這三個術語中,前兩者都是傳統漢字學的常用術語,后者則是現代才開始起用的新術語。下面首先來簡要回顧一下三個術語的來歷,這樣可以有助于對它們的了解。
“偏旁”是人們分析漢字結構時所使用的一個概念。作為專門術語,“偏旁”一詞從唐宋時期就開始在學者間通行起來了。例如,唐代張參《五經文字》序例云:“近代字樣,多依四聲,傳寫之后,偏旁盡失。”宋代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一:“大抵古字多省偏旁而趣簡易。”此后,由明清至現代,隨著傳統漢字學的發展,“偏旁”這個術語由于其使用頻率如此之高,以致于為一般文化層次的普通群眾所熟知,成為社會常用層面的一個詞匯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學者所說的“偏旁”有時是針對《說文》的 540部首而言的,這與現在人們所常說的偏旁當然是有區別的。
部首始創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在《說文》中,許慎基本以漢字偏旁為線索,把9353文歸并為540部,每部的首字即為部首。但《說文》一書并未出現“部首”一詞。《說文·敘》云:“分別部居,不相雜廁。”《后敘》云:“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其建首也,立一為端。”因此,有學者認為“部首”一詞是后人合“部居”和“建首”二詞而形成的,①此說大致可信。除此,后代學者在一些“說文學”著作中還曾使用過“建首”、“部目”這樣的名詞來指稱“部首”,如,元代戴侗《六書故》中就稱“部首”為“部目”,清代學者曾紀澤曾撰有《說文解字建首五百四十字》,楊沂孫撰有《說文解字建首》,等等。不過,真正通行的還是“部首”一詞。
“部件”這個名詞是現代以來才開始啟用的。20世紀50年代以后,人們在分析現代漢字的形體時,發現在整字和筆畫之間存在著一些很重要的中介部分,這部分具有中介性質的形體對進一步細致地分析漢字字形的構成、深入認識漢字的結構規律很有用,有必要進行專門研究。20世紀50年代,杜定友(1954)在《方塊字的怪組織》中,把這一部分形體稱作“字根”,并說:“方塊字是由丶一丨丿乀等筆畫所組成的。由筆畫組成字根,由字根再組成字。” 60年代倪海曙(1965)發表論文《偏旁和部件》,學術界才開始使用“部件”這個術語。進入80年代以后,“由于漢字輸入成為中文信息處理的一個瓶頸,漢字編碼和漢字識別等研究工作蓬勃開展,于是,漢字部件成了計算機界關注的熱點課題。部件分析也已經由靜態統計發展到動態統計,由單靠人工切分發展為人工和計算機自動切分相結合。現在,識字教學、計算機處理漢字、漢字檢索和現代漢字字形整理都在呼喚現代漢字部件的規范化。”②此外,指稱這個概念時,還有人使用“字元”、“字素”、“構件”、“組件”、“形位”等多種名詞,尤其是計算機界和漢字學界在術語使用上有時不夠一致。但從目前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漢字學界已有逐漸統一稱為“部件”的趨勢。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