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辛、言、音、意、童”
六字的字理關聯
王義然
所謂字理,是指漢字的表達原理(即構成原理)。本文的研究資料主要包括“云”字篆文字形“”,“辛”字的篆文字形“
、
”,“言”字的篆文字形“
”,“音”字的篆文字形“
”,“意”字的篆文字形“
”,“童”字的篆文字形“
、
”。 寫作目的是通過對這些篆文字形表達原理的分析,把“辛、言、音、意、童”五字在字理上的關聯揭示出來。讓世人看清古人在漢字音、義表達上的智慧和技巧,領悟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優秀。
1、在“辛”字的構成中,“云”用于表達韻尾en。把“云”字的篆文字形“”與“辛”字的篆文字形“
”相比較可見,“
”實際上是在“
”的下方添加了“十、一”二字。據此筆者斷定,造字者之所以用“十、一、云”三字合體作為“辛”字的字形,旨在用“十”字方言讀音的聲部s、“一”字讀音的韻母i與“云”字讀音的韻尾en相拼合,來表達“辛”字的讀音sīn(xīn)。可見“
”是一個按三拼法制造的合音字。
這里,“十”字讀音的聲母被視為s,是sh—s混讀方言特征的反映。證明“
2、在“言”字的構成中,“辛”用于表義。把“辛”字的篆文字形“”與“言”字的篆文字形“
”相比較可見,“
”實際上是在“
”的下方添加了一個“口”字,且省掉了筆劃“一”。筆者認為,造字者之所以把“口、辛”二字合為一體,用作“言”字的字形,是因為在其心目中,語言是一種口舌之勞,故以“口、辛”會義,表達“言”字的字義。
3、在“音”字的構成中,“辛”用于表達韻母in。把“音”字的篆文字形“”與“辛”字的篆文字形“
”相比較可見,“
”實際上是在“
”的下方添加了一個“日”字,且省掉了筆劃“一”。筆者認為,造字者之所以把“日、辛”二字合為一體,用作“音”字的字形,旨在用“日”字方言讀音的聲母y與“辛”字讀音的韻母in相拼合,來表達“音”字的讀音yīn
這里,“日”字讀音的聲母被視為y,是y—r混讀方言特征的反映,證明“”這個字形是在讀“日”如“義”的方言語音環境中產生的。這種方言特征在東北三省、山東東部普遍存在。其一般表現形式就是讀“人”如“銀”、讀“肉”如“又”、讀“然”如“言”等等,把現代漢語拼音中的聲母r視同為y。
4、在“意”字的構成中,“音”用于表義。把“意”字的篆文字形“”與“音”字的篆文字形“
”相比較可見,“
”實際上是在“
”的下方添加了一個“心”字。筆者認為,造字者之所以把“心、音”二字合為一體,用作“意”字的字形,是因為在其心目中,意是一種內心深處尚未表達出來的思想、見解,故以“心、音”會義,說明“意”是藏于內心的聲音,來表達“意”字的字義。
5、在“童”字的構成中,“音”用于表達韻尾eng。
“童”篆文字形“、
”。第一個篆文字形“
”與現代宋體字基本一致,很顯然,這個字形的結構可視為“土,音”二字的合體。從表達原理分析,造字者用“土,音”二字的合體作為“童”字的字形,旨在用“土”字的讀音tu與“音”字方言讀音韻尾eng相拼合,來表達“童”字的讀音túng(tòng)。
第二個篆文字形“”,實際上是在“
”的基礎上,在“土、音”之間添加了一個“入”字。造字者用“土、入、音”三字合體作為“童”字的字形,旨在用“土”字讀音的聲母t、“入”字讀音的韻母u與“音”字方言讀音的韻尾eng相拼合,來表達“童”字的讀音túng(tòng)。
可見,“”是按兩拼法制造的合音字,而“
”是按三拼法制造的合音字。
此處,“音”字讀音的韻尾被視為eng,是en—eng混讀方言特征的反映,證明“童”字的兩個篆文字形都是在讀“音”如“英”的方言語音環境中產生的。這種方言特征的一般表現形式就是,讀“賓”如“兵”,讀“心”如“星”,讀“親”如“青”等等,把現代漢語拼音中的韻母en視同為eng。這種特征在今西北地區較為普遍。
不難看出,上述“云、辛、言、音、意、童”六字表達原理的關聯,關系比較復雜。從表音角度看,用“十、一、云”三字合音,表達了“辛”字的讀音;用“日、辛”二字合音,表達了“音”字的讀音;用“土、音”二字和“土、入、音”三字合音,表達了“童”字的讀音。從表義的角度看,用“口、辛”二字會義,表達了“言”字的字義;用“心、音”二字會義,表達了“意”字的字義。其中還涉及漢語音節構成中的兩拼法和三拼法,并涉及到讀“日”如“義”、讀“音”如“英”的兩個方言語音特征。足見漢字文化內涵的豐富與古人創造漢字歷程的曲折。
2020年12月4日 完稿于菏澤
本文所涉篆文字形均源于字源網(Chinese Etymology 字源)
云、辛
、言
、
音、意
、童